當戰爭的目的不僅止於領土擴張,北極成為全球各大經濟體戰略佈局的新戰場。過去因為冰層永凍,極圈地底蘊藏豐富石油及天然氣等油礦及稀土金屬資源,開採難度極高,近年則受暖化融冰影響,開始成為國際關注焦點。
美國地質調查局(USGS)估計,北極地區的石油計有900億桶,占全球尚未探勘總量13%;天然氣資源則有47兆立方公尺,未探勘總量佔30%,這些油氣資源84%皆位在沿海區域,對於環北極各國未來極具開發潛力。 不過,約80%天然氣北極地區的藏量皆位於俄羅斯的專屬經濟區。俄羅斯是北極最大的國家,不僅擁有最長的海岸線,也是在極圈內軍事及經濟布局最完整的世界強權,在北極事務中具重要地位。 俄烏戰爭爆發後,北極理事其他7成員國表態,拒絕參加輪值主席俄國主持的會議,組織形同運作暫停。作為唯一推動環北極國家合作及互動的國際組織,北極理事會擱置,極圈區域治理就此陷入停滯。 俄烏戰爭加深美中俄價值隔閡,三大強權在北極區域的競奪,一度被形容為「新冷戰」。翁明賢認為,固然中俄聯盟可能弱化北極理事會功能,但北極治理議題複雜,如今不太可能再走向舊冷戰兩極體系的回頭路。 歐美及中俄在國際政局針鋒相對之外,面對北極氣候變遷、生態保護等議題,依然不得不團結。北極治理已邁向全球化,各國如何在政治競逐中維持各面向的必要合作,成為迫在眉睫的新考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