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冷戰。新世界

氣候變遷使融冰釋出新航線及油礦資源,北極一躍成為全球競逐熱點。2022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,迄今一年戰火未歇,美俄中強權關係陷入急凍,國際局勢重組,北極圈是否將掀起新冷戰的開端?
上線時間:2023/2/20
2022年2月24日,俄羅斯總統普丁(Vladimir Putin)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,俄烏戰火至今已屆滿一週年。歐洲情勢緊繃,全球也持續祭出對俄制裁。
座落北極圈內的挪威小鎮希爾克內斯(Kirkenes),地處北緯69度,是申根區最北的終點,也是唯一對俄遊客開放的申根國邊界。
通過希爾內克斯邊界管制站這道柵門,開往俄羅斯僅需15分鐘。
二戰後歐盟致力打造政經聯邦,申根區各國邊境更是幾乎暢行無阻。隨著俄烏戰事爆發,普丁於2022年9月發布軍事動員令,大批俄羅斯人湧入臨歐邊境,各國也相繼收緊管制措施。
立陶宛、愛沙尼亞等國已關閉對俄邊境,不再開放持短期申根簽證的俄羅斯公民入境;與俄羅斯國界線接壤長達1300公里的芬蘭,也決定全面禁止俄國觀光客入境。在絕對的勢不兩立之下,挪威的鄰俄小鎮希爾克內斯,是少數例外。
希爾克內斯在二戰時期,曾被蘇聯從納粹德國的佔領「解放」。歷史淵源加上地緣緊密,當歐洲對俄羅斯啟動制裁,僅剩北挪威的3個港口,維持開放設籍俄國的漁船停靠及維修,希爾克內斯港是其中之一。
希爾克內斯鎮上居民3500人,有近400人為俄羅斯籍。鎮內的公告及路標除官方通用的挪威文及英文還附上俄文,俄國領事館更緊鄰市政廳。 每年10月25日,市政廳前廣場會舉辦俄國解放日慶祝活動,紀念雙方友誼。
希爾克內斯市政廳大門前的獅子及北極熊,分別代表俄羅斯及挪威兩國,兩座木雕互望搭手示好,亦象徵雙方交情與長久以來的合作關係。 儘管希爾克內斯並未禁止俄國漁船停泊,但挪威官方已禁止各級政府與俄國交流。小鎮過去與俄國維持50年的友誼,也因此隨之中斷。 「世界局勢正在改變,向俄羅斯的大門關閉了。」希爾克內斯市長Lena N. Bergeng坦言,小鎮處境艱難,僅能轉向南方的芬蘭尋求合作機會。
儘管俄烏戰火帶來衝擊,仍有藝術家堅持傳遞多元包容的和平訊息。藝術家創作的邊境立柱裝置,過去是自由跨越國界的象徵,如今掛上反戰標語,成為鎮上居民複雜情緒的出口。
來自俄羅斯的劇場導演Evgeny Goman,曾任北極圈內最大城市摩爾曼斯克省(Murmansk)
位於俄羅斯西北部,距離希爾克內斯車程約15分鐘,港口終年不凍,成為二戰時期戰略要地。
文化局長,2022年1月,也正是俄烏戰爭前夕,他跨境搬到200公里遠的希爾內斯克生活。
「身為俄國公民,我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反帝國、反殖民的和平大使,而且告訴大家很多俄國人是不支持普丁的。」 Goman說。 每週都有鎮上居民會撕掉反戰標語,甚至推倒立柱,Goman也會重複再貼上。他相信當代藝術參與政治討論的力量,「這就是邊境城市有趣的地方,你可以自由表達不同的意見,這就是我們的對話方式。」
攝影/王湘鄉

世界最北之境的當代探索

最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極圈。對寒冰覆蓋的大地,數百年來探險家好奇心不曾消失,對資源開發與探索彷彿也永無止境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戰

世界「最北之境」冷岸群島(Svalbard)
位處北緯78度的冷岸群島,為挪威領土最北端,也是最靠近北極點的常駐人口聚落。
,為全球距離北極點最近的城市。1901年美國登島開採煤礦,俄羅斯隨後跟進,人類活動頻繁就此形成聚落。
1920年一戰後列強簽署《斯瓦爾巴條約》,認定挪威政府擁有該島自主權,所有締約國公民均可自由進出,並進行貿易活動,但永久不應設置軍事基地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

德軍在二戰期間進犯極圈,並佔領挪威,企圖攻下蘇聯的摩爾曼斯克港。盟軍為提供蘇聯援助,在北冰洋開闢航道,組成「北極船團」。北極成為運輸武器及物資的戰略要地,不過各國船隻駛上航道,在提防德軍威脅之外,還得面臨冰山、暗礁及氣候的層層考驗。

北極理事會成立

隨著二戰與冷戰終結,北極理事會(The Arctic Council)在1996年成立,成為北極國家政府之間的合作論壇。僅部分領土位於北極圈內的國家,可成為正式成員,目前有加拿大、美國、俄羅斯、冰島、挪威、丹麥、瑞典及芬蘭等8國。
另有13個正式觀察員國,包括8個歐洲國家,亞洲則有中國、印度、日本、韓國及新加坡等5國。

21世紀

近年中國展現參與北極事務的興趣,2018年發布《中國的北極政策》白皮書,並自稱「鄰近北極國家」,矢言與俄羅斯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。不過中國最北城市黑龍江省漠河縣,地處北緯53°,距離北極圈66°34仍有超過1500公里的距離。
2019年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(Mike Pompeo)就抨擊,中國打算將北極變成第二個南海,美國將在極圈增加軍事部署,力抗中俄聯盟逐漸擴張的影響力。2022年美國國務院也宣布,將設立一名北極大使,加強與其他極圈國家的外交關係。

地緣政治關係失衡 各國強化極圈軍事部署

與中國結盟之外,2022年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侵略,更直接威脅鄰近北極地緣政治平衡,使芬蘭及瑞典決定調整國防戰略,放棄中立,申請加入北約組織。若締約通過,未來北極理事會將形成以美國為首的7個北約國家,對抗俄羅斯的新局面。兩個環北極國家表態加入,也讓北約打造歐洲防禦共同體的目標再邁進一步。北極成為全新的地緣政治戰場,俄羅斯不斷擴大部署超現代軍事基地,在俄烏戰爭期間,更持續翻新蘇聯時期的舊機場及深水港。
綜觀俄國軍事基地部署,科拉半島為其中最密集之處。自蘇聯時期起,科拉半島就是核子武器及潛艇的發展重鎮,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長兼教授翁明賢指出,科拉半島位處俄國與北約聯盟對抗前線,戰略意義特殊,北方艦隊
俄羅斯海軍最龐大的艦隊,成立於蘇聯時期,主要活動範圍涵蓋北極圈,包括北冰洋及大西洋。
及多數俄國核動力潛艇目前仍駐紮於此地。
俄國到北美直線距離最短途徑,即是直接穿越北極。翁明賢分析,北極航道不僅能有效節省海運路線及成本,此處空域也是彈道飛彈射程的捷徑,北冰洋因此成為俄國實現核子戰略威懾的最前沿。
面對俄羅斯軍事部署擴張,環北極各國也積極加強軍演巡弋。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(CSIS)自2020年起,密切追蹤環北極地區軍事活動,俄國軍演熱點位於科拉半島,北約及盟國則多集中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端及北大西洋。 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副教授許菁芸指出,雙方軍演熱點都相當接近GIUK防線
GIUK防線為格陵蘭(Greenland)、冰島(Iceland)及英國(UK)縮寫,指稱其三地之間的北大西洋海域。此處如同北極地區入口,適合戰略性海軍作戰。
。作為北冰洋與大西洋的連通道,GIUK自二戰起就是環北極圈戰略要地,為各國偵查敵軍動態的關鍵航道。
許菁芸分析,位於極圈內的科拉半島,是俄羅斯全境最接近GIUK的地區,俄國於此處的軍事經營,不僅攸關國安戰略,也是為固守其極圈大國的象徵地位。
北極理事會會籍國破冰船數量
強權環伺之下,想征戰北極,得先有破冰船引路。儘管全球暖化加劇,極圈航行仍須面臨冰況挑戰,要衡量各國能否在北極取得一席之地,持有的破冰船數量是不容忽視的指標之一。 美國海岸防衛隊指出,俄羅斯擁有至少50輛破冰船,遙遙領先各國,更佔有全球一半的數量。俄羅斯總統普丁數次強調,俄國將保持破冰船技術及作戰應用的優勢,以維持在北極地區的影響力。 美國2022年10月則推出新版北極地區國家戰略,提及中國已派遣破冰船進入北極,加上俄烏戰爭影響北極情勢,美軍將增加部署,並輪調破冰船隊協防歐洲,積極因應這場瞬息萬變的極圈角力競賽。

能源成武器 通膨渦旋震盪全球貿易走向

俄烏戰爭不僅影響全球軍事部署,能源貿易布局也被大幅改寫。俄羅斯是全球第三大產油國,能源出口為其主要經濟來源之一,歐美各國紛紛宣布祭出制裁政策,針對俄羅斯實施石油禁運措施,也導致2022年國際油價一再飆升。 俄軍發動侵略後的第12天,亦即2022年3月8日,國際指標布蘭特原油價格於達每桶123.59美元高點。俄羅斯石油輸出則受到歐美制裁影響,買家持續減少,2022下半年起價格皆低於布蘭特原油2至3成。
2022國際油價走勢
全球石油交易市場重新洗牌,原先高度依賴俄國能源的歐盟,轉向美國及中東購油,於俄羅斯石油收入佔比從58%減少至30%。俄國則向印度及中國降價求售,中印兩國反取代歐盟27國,成為俄羅斯石油最大買家,至2022年12月兩國購買量合計已達40%。
2022年俄羅斯石油主要輸出國
儘管歐盟已經大幅減少對俄購油,不過原油價格受國際市場供需影響,當俄羅斯也縮減原油供應量,在供給減少、需求不變的狀況下,全球石油市場供不應求的現狀,直接反映在飆升的油價上。 歐洲各國民生經濟也因此大受衝擊,法國多家電力公司已預告,2023年3月起電價將上漲10倍,加上原物料價格齊漲,零售餐飲業將首當其衝,面臨倒閉危機。 「在戰爭期間,能源為俄國帶來的戰略價值,相較經濟價值還要高。」許菁芸分析,能源已成為俄羅斯反擊歐美制裁的重要武器,因此普丁堅稱,即使G7對俄原油價格設置上限,對烏軍事行動仍將不受任何影響。

北極治理走向全球化 考驗強權角力平衡

當戰爭的目的不僅止於領土擴張,北極成為全球各大經濟體戰略佈局的新戰場。過去因為冰層永凍,極圈地底蘊藏豐富石油及天然氣等油礦及稀土金屬資源,開採難度極高,近年則受暖化融冰影響,開始成為國際關注焦點。
北極油礦資源分布
美國地質調查局(USGS)估計,北極地區的石油計有900億桶,占全球尚未探勘總量13%;天然氣資源則有47兆立方公尺,未探勘總量佔30%,這些油氣資源84%皆位在沿海區域,對於環北極各國未來極具開發潛力。 不過,約80%天然氣北極地區的藏量皆位於俄羅斯的專屬經濟區。俄羅斯是北極最大的國家,不僅擁有最長的海岸線,也是在極圈內軍事及經濟布局最完整的世界強權,在北極事務中具重要地位。 俄烏戰爭爆發後,北極理事其他7成員國表態,拒絕參加輪值主席俄國主持的會議,組織形同運作暫停。作為唯一推動環北極國家合作及互動的國際組織,北極理事會擱置,極圈區域治理就此陷入停滯。 俄烏戰爭加深美中俄價值隔閡,三大強權在北極區域的競奪,一度被形容為「新冷戰」。翁明賢認為,固然中俄聯盟可能弱化北極理事會功能,但北極治理議題複雜,如今不太可能再走向舊冷戰兩極體系的回頭路。 歐美及中俄在國際政局針鋒相對之外,面對北極氣候變遷、生態保護等議題,依然不得不團結。北極治理已邁向全球化,各國如何在政治競逐中維持各面向的必要合作,成為迫在眉睫的新考驗。

冰與火之道

冰與火之道

征戰北極圈 Who Owns Arctic
全球暖化效應下,北極熊失去立足之地,冰封大地融化出現的北極航道,則由破冰船領航,成為全球強權美中俄積極部署的征戰地。這片雪白大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,和你我都息息相關。
冷岸群島豎立小心北極熊出沒的警告標誌,約有300隻北極熊棲息於此。(攝影/羅盛達) 1/7